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

文学乐 人气:1.11W

民情日记直接取材于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这一特性,使其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以下是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

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一

20xx年9月28日 星期一 晴

羊年中秋节后的第一天中午的太阳依然像彝州人民一样热情火辣,我所乘坐的越野车正快速驰骋在南华县城通往武街镇咪黑们村委会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路边田地间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注定又是一个丰收时节。

这是8月中旬我被从红河调整到南华以来第三次去武街镇咪黑们村委会了,只是这次的任务比较紧迫和重要,因为我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脱贫攻坚联系点“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第一轮走访活动。

咪黑们,彝语译音,其意无从考证。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彝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保留有大量彝族民俗文化,被誉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除了像南华县大多数农村一样,以种植萝卜、洋芋、大白芸豆等农产品为主,兼顾发展核桃、野生药材等经济作物外,当地物产特出名的是松茸。素有“野生菌万国”美称的南华,其中松茸产出丰富,品质优美。而南华松茸在武街,武街松茸出咪黑们。“一朵小蘑菇,致富大产业”,松茸成了咪黑们村民们致富增收的主要根源。

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农业产业资源丰富的村委员,怎么会是南华县45个省里建档立卡的贫困行政村之一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所联系的农户家,试图探寻致贫的原因。

第一户,罗姓农户。下车后,沿着一条山坡土路而上步行三十多米,看见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站在没有围墙的院子里迎我们而来,我急忙走上几步伸出手欲跟他握手,他紧张而略显羞涩的避让了一下,最后还是伸出手跟我握了握,并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彝语。跟随我身旁的村民小组长忙上前给我介绍了他就是户主,并用彝语跟他介绍了我们的来意。他家房屋看起来还不算差,一栋正房,两栋耳房。正房尚好,耳房其中一房门上锁,一破旧不堪。因这罗姓农户很不会说汉语,要靠村民小组长翻译,因此坐下来了解情况过程很漫长,但很顺利,最终花了一个半小时时间,填完了入户调查表,了解情况了他家的情况和他的意愿。他家情况简单,共有4人,夫妻二人,均为三十多岁的强劳力,小学肄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育有一儿一女,一个上小学,一个学前班。种有7亩耕地,日常日子尚可,前年因病借款3万元而致贫。最大愿望是搞养殖,想养上几头羊,慢慢还了借款就轻松了。

农民的愿望其实不高,发展的意愿很强烈。我想这样的农户脱贫是有希望的。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满怀希望地走向了第二户农户。但情况开始有点复杂了。该农户也姓罗,离上一户不远,出门走十分钟就到。一看只有一栋正房,而且很破旧。户主四十多岁,见到我们只是笑笑,没说话。村民小组长忙给我介绍说,户主残疾,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因没法交流,他家情况只能靠村民小组长介绍。正是如此,反而很快就弄清了他家的情况。他家共有4人,有一个老婆,也是全家唯一的劳动力,上有一个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80多岁的老人,下有一个儿子在念初中。耕种9亩耕地,可以种植萝卜、洋芋等,家有残疾人致贫。最大愿望就是得到政府帮扶,改良种植品种,如种魔芋,可以增加种植收入。

第三户农户家稍远,走了40分钟才到,远远望去,房子是新建的,一层三室。该农户户主还是姓罗,男,三十多岁,其妻子也在,看起来两口子挺精明能干,也挺大方,看似见过世面的人,跟他们坐下来基本上可以直接交谈。这样的农户也是贫困户?经过深入交谈,慢慢才了解原委。原来他们家有5人,上有享受农村养老保险60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小学,略带残疾,小的两岁多。种有14亩地,但因水源问题,收成不好。问他们致贫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是缺水,加之因夫妻二人体力单薄,劳动力不强。但下来后村民小组长告诉我,实际上因二人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被罚款3万元致贫的。原来其妻子嫁给他之前,曾婚并育有两孩,嫁他后,又育有一孩,故被罚款而致贫。他们最大愿望是希望改善水源,提高种植收入。

走访工作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有点感动,尽管这三户农户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致贫的原因各不一样,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善良、朴实、勤劳。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愿望,即便是残疾户也没有等靠要,而是只要稍加帮扶和引导,就能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二

根据支队、大队安排部署,近日,我与大队其他同事来到龙陵县勐糯镇丛岗村高家寨组,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由于我入职年限较短,对帮扶走访、群众工作的经验不足,所有事先对当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民情风俗做了功课,但当到达高家寨组的时候,还是有了不少触动。

首先是“高”,高家寨组名副其实,坐落于山顶,从山脚到挂钩户,需要坐40分钟车,同时步行30分钟,一路上因高温、干燥给我们一行人累得够呛。其次是“旱”由于地处山岭,一路走来虽然看到不少田地,但都是种些耐旱的作物,和正在劳作的村民一打听才知道,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虽然修建的引水渠,但多数时候,地里的作物还是得靠“天水”。再次是“热”,虽然地处高处,但气温还是比较高,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一行人都已经大汗淋漓。

当进入挂钩户姜自明村民家中,我感受到了高家寨村民的热情,今年53岁的姜叔叔了解了我的来意,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并招呼家里人给我倒水泡茶。姜叔叔的家是主体是砖混房,偏房是木板房,虽然屋外的小院里放了不少农具,但都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小院里和姜叔叔拉开了家长,姜叔叔告诉我,家中有6口人,除去儿女在外打工、妻子小姨出外赶集外,只有自己和年龄72岁的母亲在家,在日常生活中,除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支出外,家中没有存在多余的零钱,而自己想在养殖方面学学技术,通过养牛、养鸡来致富。在交谈过程中,我根据自己事先做的功课,向姜叔叔详细了解并记录了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并鼓励姜叔叔树立信心、充分相信党和政府,在生产中积极学手艺、学技术,在生活中阳光、自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在回程的路上,我思考了许多,人生价值除了工作中实现外,在工作之余,也应该积极帮助他人,无论在“挂包帮”“转走访”活动还是助人为乐的行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的心里也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物质满足所不能达到,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最美的情感。

挂包帮转走访民情日记三

根据县里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安排,这段时间,我和县委政研室的胡副主任,到太平镇各苴村委会小村、河底等小组扶贫挂钩户家中,开展调查走访工作。

各苴村是我县典型的彝族村寨,它距离太平镇8公里,距离县城有25公里。听村委会的人说,他们这除了1户汉族外,全部都是彝族。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加之绿色环保的林下资源受到人们的青睐,农户只要不懒,每年都可以找到万把元的野生菌收入。各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植了牛羊,多的农户养植了一一两百头的羊,少的也有四五只。我急切地向村委会的人员追问,那么猪养了多少呢?村委会主任周子文笑着说,猪就多了,平均每家至少2头。听周子文介绍,村里好多农户还种植了一些中药材,收入也还可观。其中一户利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种植虫蒌,不到两年便换了一张微型车。听着周书记如数家珍的叙述,我的心里犹如吃了蜂蜜一样,甜甜的。

吃过午饭,沐浴着冬日里暖暖的阳光,我们随村委会的人员一家一户进行入户走访。一路上,我们踏着结实而平整的水泥路,一户一户敲着农户的铁门进进出出。最后来到离村委会附近不远的老周家。老周今年40多岁,女儿还上着小学。老周的妻子由于长年生病,长期卧床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大大小小的活计全落在了老周一个人身上。问及老周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老周点了根烟,不紧不忙地说,家里就是媳妇生病老火了,一年医药费也得万把块,并且还得长期吃药。家中有几分水田,一亩多的旱地,平时都种些稻谷和玉米,也就自产自销,养养猪鸡。核桃也种了些,但多数还没挂果,一家三口的生活主要靠老周打点零工来维持。

在老周家15瓦昏暗的灯泡下,我进一步询问了老周媳妇的病。老周媳妇得糖尿病已经好多年了,长期以来都靠打胰岛素来维持。老周媳妇一做农活就头晕,只能在家勉强做点喂鸡喂猪的轻活,重一点的田间劳动不能从事。我进一步向老周询问,参加新农合了吗?不是保险比例达到85%以上了嘛。老周无奈地说,他媳妇得这富贵病每次住院也得交500元的门槛费,加之有些药不能报销,自己还是承担着好大一坨。并且长期吃药,家里只有出去的帐,没有进来的水,确实老火。

走出老周家堂屋,我又一次看了老周家的三间房屋。三间房屋是墙台梁建筑,房屋大小围用篱笆围着,院子里杂乱丢着些日常用具,显然老周家确实是典型的贫困户。说到未来的发展,老周憨厚地笑着说,要是婆娘的病早点好,他早就随村里的人去石油队打工了。听村里回来的人说,一年最少也能攒下2万元的收入。现在嘛,只能在近处做点零活,一天也就六七十元。看着老周家院子里挂着黄灿灿的玉米,我在心底祈祷,希望老周家那几亩核桃树早点挂上果实,希望老周婆娘的病早日康复,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早日过上温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