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绕口令作文7篇

文学乐 人气:1.35W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绕口令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绕口令作文7篇

绕口令作文 篇1

瞧!我们正进行中国传统的语言游戏——绕口令呢!这时候来,你还没来晚,我们4位赛手正在台下“磨嘴皮”呢,请就位吧,比赛即将开始了。

“大哥有大锅,二哥有……”我们正在训练当中,听我身边的同学们读绕口令时的速度,我心里不禁凉了一大截:我怎么比得过她们?哎,随机应变吧。时间说快就快一会儿就晃到了比赛时间。李同学先上,她口齿伶俐赢得了下面观众的一片掌声。这还不算,我的同桌才强呢!她一点也不紧张,信心十足地走上台去,面对我们的几双眼睛,她毫不手忙脚乱而且声音响亮,每一个字都十分清楚,没有半点含糊,就如一盆水,一倒就完,惊讶的让我张嘴闭不住,同学们更是议论纷纷。

轮到我上台了,我一跨上台,心就怦怦直跳,同学们用鼓励的眼神望着我。我已经上了台也只能硬着头皮读了下去,前段读的还好但后段却因过度紧张而结结巴巴,头一点一点的,总算是把绕口令“点”完了,虽然我读的很烂但却仍得到了掌声的鼓励。在冰凉的空调下,我都感到有一股火往脸上窜,在那个时候,我的脸一定像在一个雪白的北极有着殷血般红的红富士苹果一般吧。下台了,我心上悬石总算是掉下了,我的表演可真不堪啊!

这次的绕口令赛可真精彩啊,不仅让我知道了绕口令的传统,还可以参加这么有趣的比赛,虽然输了,但我下次一定会努力,克服紧张的心理,让下次的冠军十拿九稳!

绕口令作文 篇2

作文课上,老师和我们玩了一个有趣的活动——绕口令。

老师请了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每队都有三个人,老师说:“女士优先。”女生队的`女一号,开始念了,她紧张的面红耳赤把“碗碗撒(sǎ)了饭饭”念成了“碗碗撒 (sā)了饭饭。”有的同学眉开眼笑、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全神贯注、有的欢呼雀跃……教室里的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男生也太夸张了吧。”我自言自语道,原来男生都竖起了牌子,上面写道:男生加油,女生漏油。

比完赛了,老师正在算分,我们女生赢了!男生们垂头丧气,老师鼓励他们说:“我还是给男生一颗星,鼓励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听了这句话,男生心情好多了。

“叮叮叮”下课铃声响了,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等待着下一节课的来到。

绕口令作文 篇3

就把班干部说成干干部。

老师首先出题班干部管班干部。

老师让一位男同学先说。

老师又出题了,他成功了! 老师微笑着说:这次要提高难度,老师让一位同学来说,这道题有点难,大家兴奋极了。

大家给了他掌声。

大部分同学眼睛瞪大了。

有的同学脸上真是面露难色,那些笨嘴拙舌的人心里在打着鼓, 老师说今天玩绕口令游戏,他也不在乎,那位同学对答如流,老师让我们一起读。

语文课堂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要快速地连说三遍,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练了起来,那位男同学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

同学们向教室跑去,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练了起来,老师话音刚落, 这位男同学刚读,有的爬在桌子上笑、有的笑得都要躺到地上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绕口令作文 篇4

听!五(5)班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欢声笑语。咦?他们在干什么?哦!原来他们在举行“绕口令”大赛呢!

同学们有的手指着字,一个个读过去;有的说得又快又好,如“行云流水”般;有的一不留神,说错了一个字,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还有的慢慢地读着,生怕自己说错了……马老师有时也会参与我们的活动,她说得可好了,一个字都不错。

只见张云逸清了清嗓子,用手指点着屏幕上的字,用洪亮的声音念到:“黑化肥发灰会挥发;灰化肥挥发会发黑。”她一字不错地念了出来,马老师和同学们都惊呆了,在片刻的寂静之后,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马老师也向她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最开心的,就数李熙熔了。他兴奋地走上讲台,全神贯注地读了起来,好不容易读完了一条难度较高的绕口令,并获得了精美的记事本作为奖励。瞧!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他正开怀地笑着呢!

小胖子黄佳鹏幸运地被我们请上来,他蹦跳着走上讲台,信心满满地读着,就在他快要读完的时候,可能是有些心急了吧,一不小心读错了一个字。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他也摸着头,嘴角扬起了两个害羞的酒窝,笑了起来……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下课铃声响了。这时,马老师微笑着问同学们:“请问有哪位同学知道两个文娱部长为什么要举行这次‘绕口令大赛’?”有的同学说:“是为了锻炼我们的语感。”有的同学说:“是为了让我们变得伶牙俐齿。”而我却认为,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放松一下,平时能笑口常开,我们就满足了。

绕口令作文 篇5

“嘻嘻,哈哈”, “咦?这是哪儿传来的声音?哦!原来是我家在玩绕口令呢!

爸爸跟我们说:只要谁能读的又快又好,他(她)就是我们家的绕口令大王。

第一局的绕口令是: 柿子是柿子,狮子是狮子,柿子打了狮子,狮子打了柿子,不知是柿子打了狮子还是狮子打了柿子。柿子是柿子,狮子是狮子,柿子不是狮子,狮子不是柿子。柿子不要说成是狮子,狮子不要说成是柿子。一开始我不敢,可妹妹都读出来了,我可不能输给她,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举起手,因为我是最后一个了,我的手就像“鹤立鸡群”的样子,“哇!我居然是8.56秒,可妹妹是10.42秒,看来目前是我最高了”我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了。

第二局开始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就准备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句就像连环炮一样向我发射,绕口令是:圆圈圆,圈圆圈,圆圆娟娟画圆圈。娟娟画的圈连圈,圆圆画的圈套圈。娟娟圆圆比圆圈,看看谁的圆圈圆。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我胆怯的自己试了试,就举手了,可成绩很糟,只有10.23秒,这次妹妹却遥遥领先,我心想着我一定要超越她。

第三局开战了,这次可不是“连环炮”,而是“毒气炮”。 题目是: 刘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恋刘娘,刘娘连连念牛郎,牛郎恋刘娘,刘娘念牛郎,郎恋娘来娘念郎。妹妹朗读真是不堪入耳。特别是一个“短路”,读起来结结巴巴的,,简直就是“事倍功半”。而妹妹也“躺枪”了只得了12.30秒,而我却得了9.45个秒,看来我是实在必得。

爸爸公布了绕口令的大王,这是屋子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绕口令作文 篇6

昨天下午第六节课,我们在教室里举行了绕口令比赛。

预备铃响了,我们拿出准备好的绕口令,认认真真地练习起来。老师把比赛要求写在黑板上:比赛分两轮,第一轮是个人比赛,第二轮是小组比赛,要求吐字清晰,语速快,要用流利的普通话,声音要洪亮。

比赛正式开始了。第一个闪亮登场的是王**,只见她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一字不漏而且很流利地背了《巧巧和乔乔》。我觉得她表演得很不错,使劲地给她鼓了掌。第二个上台的是我们的副班长杨**,她满怀信心,读的也是《巧巧和乔乔》,没想到她有板有眼,摇头晃脑,表演得更精彩,大家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第三个上台的是马**,他背着双手,昂着头,眯着眼,又快又好地背了一遍《鞋子和茄子》,看见他表演得这么好,我都没信心了,不过我还是上台背了一遍。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上台表演,掌声一阵接一阵,教室里热闹非凡。

接下来开始分组比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绕口令——《大灰狼和小山羊》。第一组先读,他们读得既整齐又流利。轮到我们这组了,我的心怦怦直跳,由于紧张我羊狼不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比赛结束了,老师宣布获奖名单:冠军杨**,亚军马**,季军王**;小组比赛冠军第一组!“耶!”第一组同学挥舞着双手跳了起来。我们也跟着开心地笑着,叫着。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走出教室,一边走一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有趣的绕口令比赛。

绕口令作文 篇7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这是同学们很常见的一个绕口令,当然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像这样的绕口令还有千千万万个。这不,这几天我们也要举行一个绕口令大赛:前几天,老师步置了一项作业:查找绕口令,并读熟背诵。星期四组织绕口令大赛,看谁说得好。自从老师宣布了这件事以后,同学们下课都不想玩了,全部留在班里背绕口令,进行练习。

时间飞驰,一眨眼地功夫,星期四到了。同学们各个兴奋不已,同时有的同学很紧张,因为他怕自己上台时发挥不好。有的同学很自信胸有成竹。但是他们只要有一点时间都会用在练习上,都想在大赛上一显身手。他们一个个都期待着赶快上课……

“叮铃”上课了,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了五个醒目的大字“绕口令大赛”转过身来用清脆的嗓音说:“今天我们就举行绕口令大赛。”台下一片欢呼,接着老师又说:“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比赛。从第一排开始,第一个同学先说,如果他说不好,他们组就停一次。看哪一组先说完,就算哪一组赢。”然后老师就把四列的同学分成四组,选了三个裁判。

一开始就是张琪来了一个开堂彩,她的样子胸有成竹,好像一张嘴就有一串串字符串起来一起涌出来。接着又有几个同学来展示个同学自己的嘴皮子多么快……不多久到我了,我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为同学们说了一首踢毽子,只听台下一片掌声,我非常高兴,因为我是开赛以来第一个收到掌声的,所以我很高兴。有好的,当然也有差一点的。这不,该董家亮说了,他平时说我们说不上来的绕口令“喇叭和塔嘛”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和平常说话没什么两样。同学们都在期待着听一听董家亮的绕口令,为他好好鼓鼓掌,可是让人亦想不到的是,到了他说时,他说的时候非常磕巴,脸胀的通红,一滴滴冷汗从额头里面挤了出来,甚至两只手都在发抖。同学们心里是多么着急呀!恨不得把剩下的话都帮他说了,同时心里也在暗暗地鼓励他:别着急,慢慢来。经过裁判的申核,我们组大获全胜,只听我们组“耶”的一声就尖叫起来。别的组有人在说:有本事咱们单挑!

我们期待着再举行一次类似的大赛。

TAGS:绕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