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

文学乐 人气:7.21K

《做一块卵石》一课,是我从教以来,设计时间最长、争议问题最多、和老师交流最广、反思时间最长的一节课。

小学科学《做一块卵石》教学反思

新授课之前,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有很多矛盾。我之前教过自然科,自然科中有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课大致相同,课题叫《卵石的形成》。教学思路是:通过卵石的形成过程,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外部的运动——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是按照“问题—事实—思考—假设—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系列。科学课《做一块卵石》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看到《做一块卵石》一课的教材时,我的第一反映是学生没有知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怎么就可以做卵石呢?产生这种想法,可能和我多年的自然教学有关,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和逻辑观念制约着我,可是细细的品味教材,我又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自然课中探究卵石的形成是借助一些客观事实,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辅助,从而得出卵石形成的结论;而科学课中探究卵石的形成是通过学生做卵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在变小、变圆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外部力量,然后借助一些事实依据和做卵石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来推理卵石的形成。

我觉得两个科目的推理过程不同,我不能按旧有的思维来认识科学课,我应该勇于尝试,于是我改变了最初想改变教材设计思路的想法,全盘接受了青岛版科学教材的设计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说“出奇”是因为很出乎我的预料,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讲的,可是学生很喜欢这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在做卵石的过程中,还是借助客观事实进行推理的过程中,都充分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优势,多方面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可是,有些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课堂的实际效果也不能说明一切,仔细思考可能会有很多的疑问在里面。我的教学设计发表以后,就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老师提出质疑,最关键的就在做卵石的时机上,几乎都是相同的问题,“不知道卵石的形成原因,怎么可以做卵石?”彼此争论了很久,仍然处在不断的矛盾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