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文学乐 人气:1.28W

《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接下来小编本站给你们带来3篇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一】

花了两天半时间如饥似渴地读完了《悲惨世界》,看完之后的心情难以名状,不知道是喜悦是悲伤、是释放是沉重、是平静还是纠结。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狭隘与包容、复仇与宽恕、法律与宗教、制度与良心等等诸多矛盾交融在整本小说中。小说最后的结局对于主角来说也许是释放、灵魂也许得到了最终的救赎,但是对于主角身边人来说兴许是悔恨、是愧疚、是惋惜。

同时,这本书也给我们留下来无数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还是光明的世界?只要一味地付出奉献、宽恕和原谅,人是否真的能获得他人理解、能到达天堂?在法律、制度和人性、良心面前,到底要作何选择?穷困至极中人们犯罪堕落的责任是个人还是社会?面对一个曾经有过犯罪史的人们,我们应该如何接纳和看待?对于犯罪事实严重的人,是否应该通过沉重的刑罚来给予罪犯教训,甚至不给于罪犯改过自新的机会?

本书故事情节:主人公冉·阿让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幼年父母双亡,在饥寒交迫的情境下,冉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偷拿了一块面包,因此锒铛入狱,被判刑5年。在押期间,由于4次企图越狱或成功越狱,加判14年最后被判刑19年。出狱时,通行证上写的是“非常危险的人”。没有人愿意救济他或者收留他,他对社会充满了失望是甚至是仇恨,他打算破罐子破摔,重蹈覆辙,甚至一度想报复整个社会。直到有一天,一个善良真诚的主教提供给他身边的住所,而且在冉偷走了教堂银器时依然没有控告、反而保护他告诉警察银器是自己赠予冉的。经历这次洗涤心灵的事情以后,冉决定重新做人。几经周折,他改名换姓,来到了另一座城市海滨蒙特伊城,在一次火灾中舍命营救了警察队长的女儿,同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黑玻璃制造业发明一项新技术,不但发财致富,同时振兴了当地旧工业,接济穷人,为表彰他的贡献,他被任命为市长。不料却被警方发现,他原来是苦役犯,又被警方重新逮捕入狱。凭借着之前在狱中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以及越狱经验,冉再一次成功越狱,同时还从自己的银行存款中提取了一大笔钱。在后来的故事中,冉一直在不断地兑现自己的诺言,把一个个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从苦难之中解救出来,却不留名;尽管依然被不断地欺骗、不断地利用,他依然不做任何解释,默默忍受,救赎自己的灵魂、原谅和救赎迫害甚至杀害自己的人。冉与一名小女孩珂赛共患难度过了10年相依为命却温暖的时光,最终把自己所有巨额财富赠予珂赛特和丈夫马吕斯,自己在孤独被嘲笑被误解中度过晚年离开人世。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矛盾在不断产生又不断被解决,高潮迭起。书中角色面对不同抉择时的心理描述细腻、真实、入微。作者的写作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能随着故事的发展一起紧张、激动、兴奋或叹息。

书中最打动人心情节有二。一是冉被珂赛特亲生母亲误会谩骂、却依然大方出手相救、冒着越狱的生命危险不远千里营救其女儿,并和其女儿度过了10年的美好时光。二是一位社会制度的化身人物警察队长沙威打着正义或者法律的幌子搜捕追逐冉10余载,期望有一天可以亲手送冉进监狱或致冉于死地,致使冉不能过光明正大的常人生活、一生颠沛流离、在各个城市辗转。然而一天,当冉参与的反革命胜利,可以杀沙威的时候,冉却找到一个契机拯救释放了沙威。

在面对生命的无常苦难贫穷、面对社会或身边人的背叛误解冷漠、面对敌人的包围杀害,冉依然可以抱着感恩以及回馈社会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悲惨的世界,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熟人或者陌生人,这是何种博爱仁慈、何种卓绝胸怀、何种大无畏的圣人心态。

改变冉·阿让一生的话是救赎他的主教说的:“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向我作的保证:您用这钱是为了当个诚实的人。冉·阿让,我的兄弟,您不再属于恶的一方,而属于善的一方了。我买下了您的灵魂。我把您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上帝了。”

悲惨世界读后感1000字【二】

雨果的《悲惨世界》在书架上早已摆放多时我却一直没有翻动过它,一是对这种大部头著作着实有些“畏惧”,第二则是因为始终觉得外国文学作品由于译制的原因总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最近因为埃迪雷德梅尼去看了电影版的《悲惨世界》,观影之后也让我有了决心去拜读这部关于历史、人性的巨作。

小说中既有狠毒肮脏的恶贼,也有道德完美的圣人;既有纯粹无暇的爱情,也有充满悲壮的战争;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严肃考据的历史。其中各色人物演绎着各种命运,也各自迸发着或肮脏或纯洁的色彩斑斓的精神光芒,并把所有展现出的精神推演到极致。伟大或卑劣,生存或死亡等,这些在书中都有所涉及,但又绝不是真正的主题!《悲惨世界》名为悲惨,实则是在悲惨的境遇中寻求希望、最终获得光明的过程。无论是社会,还是人心都是如此。

有人说伟大的作品应该平凡而真实,但《悲惨世界》却反其道而行。书中充满了浪漫的思想和传奇的经历,人物也非真实社会中可见之人,而是把每一种推向极致的情感赋予一个肉身的形象。马吕斯代表着灼烈的爱情;德纳第是魔鬼的化身;主教是天使的降临;沙威身上则尽显法律的威严......除了对精神世界的极度挖掘,小说中同样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芳汀、艾潘尼、马白夫、小伽弗洛什和他的弟弟们,都是被黑暗时代所付与悲惨命运的可怜人。严苛的法律、四流的罪犯以及上层的奢靡,作者毫不留情地将自己国家的种种暗伤揭露在阳光之下。不过即便如此,小说中仍无处不体现作者对这个伟大但不完美的民族的敬爱之情。从恢弘磅礴的滑铁卢战役,到阴暗涓细的下水道,作者无不以独到的角度全面阐释真实的历史和时政的善弊。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他从最初的令人同情渐渐变得值得敬佩,直到最后使人崇拜。一个从地狱走出的天神远比一直高高在上的上帝更值得人敬仰。那么是什么使冉阿让的良心始终能击败私欲呢?简言之就一个字:情。冉阿让一生有三次为情所救,逃脱了彻底跌入地狱的悬崖。第一次是主教的恩情,正如主教自己所说,他用两支烛台从上帝那赎买了冉阿让的灵魂。正是这次神圣的交易让那颗满是仇恨的心灵照进一缕亮光。冉阿让第二次得到救赎是因为对芳汀的同情:芳汀是黑暗社会下最苦难的底层女性的具象体现,当她卖掉头发、拔掉牙齿在绝望中说出“他妈的,都卖了吧!”这种坟墓般的阴惨气息让人心痛无比。芳汀是《悲惨世界》中最悲催也最使人同情的角色。也正因为冉阿让对她的同情与愧疚才有信念再次越狱,引出后面的全部故事。冉阿让第三次的自我超越是由于对珂赛特的情感,这种情感很难在前面加一个词去定义。他对她既像女儿那样疼爱、也像对母亲那样依恋、也像夫妻间互相扶持,甚至像对待物品那样想永远占为己有。这样复杂的情感在冉阿让惊慌而单调的生命中形成了支撑他精神的支柱,而让珂赛特幸福快乐则是他活下去的信仰。可是珂赛特爱上了马吕斯,冉阿让必须在精神的支柱和活下去的信仰间做出抉择。在一场激烈的精神挣扎后,信仰战胜了支柱,父爱战胜了私欲。他把马吕斯从死亡绝地艰难救出,自己却主动承受屈辱、承担抽走支柱和失去信仰的夕阳残辉。可当珂赛特和马吕斯在一起得知父亲的过去后竟打算排挤驱赶冉阿让,与他断绝关系。还好,作者是仁慈的。他让德纳第在最后时刻用诬陷的证据证明了冉阿让的神圣,当冉阿让在珂赛特和马吕斯的挽留声中与世长辞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洁无瑕的灵魂奔向微笑着迎接他的主教。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冉阿让悲惨而壮丽的一生——沙威。沙威和冉阿让之间既是天生的死敌,到最后又成为特殊的朋友。沙威如同猎人一般将冉阿让这个猎物不断驱赶追逐了一生,但也正是这种逼迫使冉阿让不停探索挣扎,一步步向上攀登。在街垒中,猎物最终俘获猎人,冉阿让用仁慈彻底击溃了沙威一生所秉持的信念,让沙威醒悟这世间还有比法律更崇高的事物。但这一醒悟无疑是沙威无法承受的,他在桥边的痛苦思考看似是因为忠义难两全,实则是三观尽毁后灵魂无处寄托的精神碎裂。而最后的一跃,即代表仁慈征服了严酷,也意味着当时的法律在人心中的崩塌。

《悲惨世界》——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这是雨果压在心头三十年之久写出来的文学巨作,因而《悲惨世界》中无论是展现壮烈的历史或探究人类的心灵总是起于苦难而通向光明。这种光明是民族的闪耀,更是人性的绽放。这种光明势必会在涤尽泥沙、在岁月汪洋中永存使人坚强的力量。在阅读中感受时代的脉搏,在阅读中体味人生的碰撞,在阅读中洗净人间的铅华......也许这就是阅读带我们的思考,带给我们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