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出门远行》800字读后感

文学乐 人气:6.49K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讲述了一个刚满十八年的青年,也就是小说中的“我”离家远行的故事。接下来小编本站给你们带来《十八岁出门远行》8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十八岁出门远行》800字读后感

《十八岁出门远行》800字读后感【一】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个很常见的的故事,小说写了一段无所畏惧、不问前程、独立自由的远行经历,呈现给冲动与叛逆、热情与懵懂的十八岁青春的却是血腥、暴力、险恶、阴暗这些有悖常情离奇荒诞看似又合乎常理的画面,让人困惑不解,甚至匪夷所思,正如余华自己说过:“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本质的疏远,只有脱离常识,背弃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这段阐述无疑可以作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恰切注释。似乎作品所述的真实才是真正的自由的真实,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审美反差和剧烈的碰撞,更有现代寓言的味道,我思索着现实与理想……

近期爱上了余华的的作品,又找来《活着》一口气读完,这是怎样的一个不忍卒读的故事。活着,活着,活着,这是个苦难地依旧坚守,麻木只剩平静、卑微贱如泥土的老农从满脸沟壑中发出的愿望。他看着和他一样的坚守的老牛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得,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夕阳下,望着那条亲人离开时谁都躲不过的乡间小路,替着亲人静静地沐浴着余下来的日升日落,踏实地活着,等待着,迎接着那一天……是什么让他践行着“好死不如癞活着”这被人鄙视没有质量的生活誓言,同样让我思索生存与死亡……

同一个作家,同一支笔,不同的故事,却是同样相悖的结局。前者是希望中失望困惑甚至绝望,后者是困惑失望甚至绝望中希望,这是怎样的一种文学匠心?查阅了一些关于余华作品风格的资料,“创作转型”一词更多映入我的眼帘,由先锋文学“再续事”的血腥暴力到精神存在丰富性的善良希望,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活着》是作家的创作之路最好的写照。

人们往往愿意粉饰太平,祈求祝愿,更习惯于大团圆的结局;而有时又却往往在现实中碰壁,面对灾难苦难悲观地不能自已,自甘堕落。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在余华前期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性的浅薄与丑陋,而在余华后期的作品中看到了人性的高贵与坚韧。

《十八岁出门远行》800字读后感【二】

初读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还是高中课本上,当时觉得此文晦涩不已,读后似乎摸懂了什么,又没有看出什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领悟。那时的懵懂少年只会较真地斟酌作者的用词、表达、作品的情节,会思考为什么这样:不明白“我”的遭遇;不明白抢苹果的人为什么失去道德感,个个是如狼似虎的强盗,无法无天;不明白司机莫名其妙的态度,粗暴的抢走“我”的东西;不明白“我”出门远行所看到、学到的又是什么……

时至今日,重温过几遍这篇短文,拨开迷茫,我看到了余华面对人性之恶的冷漠、冷静的叙述和极力渲染;看到了那个少年形象,看到了一种孤独的,在路上的精神气质;看到了真实与残酷‘也看到了存在与怀疑。

“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离奇遭遇,十八岁的“我”生活得无所畏惧又谨小慎微,好似任何一点点的改变都会让自己变得自豪。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兴奋;路上对旅馆的追求向往,旅馆所代表的意象;在拦车时自沾的人情世故;轻易地沉浸在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冒险进击的热情里。和死机打好关系甚至勾肩搭背,心里的兴奋,上路的激情,勇敢无畏的闯劲;在遭遇汽车中途报销,车上能拆的东西都被无情粗暴地哄抢掠夺的失措、愤怒、挣扎、无力;在司机麻木和怪诞的态度、与我无关的悠然姿态里,不解、迷茫、惊慌;失去财产后的愤怒、平息、对汽车座椅的依赖和安心……

《十八岁出门远行》展现出的这一系列发展,看似怪诞,云里雾里,却也契合了阎连科这样一段话:“我们忘了,小说之所以是一种虚构,正是因为它的本质就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我们忘了,其实生活的复杂,残酷,肮脏与美好,都要比他们看到、想到的复杂得多,残酷得多,肮脏得多,也美好得多。就算你是最具天才想象的作家,事实上,你也想象不到生活有多复杂、多肮脏、多残酷、多美好,这也正如我们无法目测大海的深度一样。”

“我"这一切出门远行的遭遇,都让“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长起来,这一切的遭遇都让“我”被成长。越长大越懂事,也越笨重,走起路来,身上已经有越来越多,不得不背负的负担,家庭的,信念的,生命的,现实的,其实也包括梦想的。常常是为了走得稍微轻松一些,我们忍痛割爱地瑟缩了自己的梦想,逼仄它们到阴暗促狭的.角落里去。渐渐淡忘它们、抹煞它们、羞于提起它们、彻底抛掉它们。

生活得复杂、残酷、肮脏、美好,周围人的态度都在改造着在路上的我们。“我们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一些本该一直继续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该关系更好一点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么?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刘同如是说。

我们在路上,我们被成长。

十八岁出门远行,成长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