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文学乐 人气:5.18K

“班级”是旨在开展学校教育,为使之从制度上成为一定的教育单位所编制的校内团体它是一种组织,因而需要管理,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因而需要实施管理。“班级管理”也就是班主任整顿班级这种团体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它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开放管理模式。

试论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中小学班主任对中小学班级组织的领导。中小学班主任在中小学班级组织中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针对中小学班级管理对象的特点、设计、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组织内的一切活动,以实现预定的班级组织目标。

班主任,天下最小的主任,却拥有天下最大的世界——众多孩子们的心灵,经营着最大的事业——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撒播着真善美的种子,承担着最大的任务——给每一个孩子以希望,给民族和世界以希望。班主任工作如此之艰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难题也越来越集中。[1]

 一、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料,聆听优秀教育家及许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总结。可以看出,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这些:班级管理中的不公平问题、班级管理的随意化、班集体凝聚力不够强、教师的专制型等。它们最集中最主要表现为: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管理者只有树立公平的理念,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正如埃克森的个性理论所述,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因此,无论是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众多环境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处理方式。埃里克森认为,如果这一阶段做好,人们就会获得自我同一性,这对发展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从这一时期起,也是个体开始完全主动地掌握自己的时期[2] 班级管理的任务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只有多样化的个性和无数个人的独特性的发展,才能构成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文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仅是社会化过程,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然而我国中小学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具体体现在: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3]。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就不必要了,这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的是标准化、模式化、整体化,是对学生内在潜能的遏制。实质上造成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公平,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最终造就的是表现服从、内心对抗的“残缺不全”的人。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术类小组,文体娱乐类小组,服务、勤工、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它的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力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3、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推波助澜,所以在班级中部分学生占据优势位置,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中小学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差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孤星”。这些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随意化、专制性问题。

任何一位教师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教师刚刚上任时也许会下定决心“我决不会成为权威主义式的支配者。我要好好听取同学的意见,并贯彻到班级管理中去,做一个民主型教师。然而,一旦接触了现场,儿童各式各样的要求和意见往往是始料未及的,于是便会偏离自己的初衷,认为”唯有使儿童门服从我的旨意,才能统一班级,舍此别无他法了。教师一旦下了这种决心,会感到浑身轻松。因为这种办法非常简单,只需命令儿童服从就行了,不从者则处罚。儿童们则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循规蹈矩,战战兢兢地学习。整个班级表面看来是统一了,教师似手也恢复了自信心。然而,儿童们遵纪守法的喜悦,学习的喜悦,却丧失殆尽了。在儿童的心理意识中,老师的话就是命令,特别是班主任的话就是皇命。皇命不可违,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有些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却很听班主任的话。还有甚至父母家长都不怕,惟独只怕班主任老师,一些有抱负的教师往往就被论为了专制型老师,这种老师喜欢学生听命于自己,对不服从这动辄发怒。他们的话就是指示、命令、强制、或者批评,威吓和谩骂。无论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尽可能限制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管理与支配一切行为,不由自主地压抑儿童的独立思考或者创造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