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

文学乐 人气:1.87W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基本素质 变革

试论教育变革视野中的教师素质探析

[论文摘要]从变革的视野审视教师,应该具有最基本的三项素质:变革的意识与品质、交往的意愿与能力、学习的动力与品格。这三项素质决定着教师专业生活的质量,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造成了很多不适应,尽管不适应可以归咎于新课程理想色彩浓、缺乏现实基础等原因,但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仍然是重要的根源。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有些是新课程的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所使然,但更多的还是教师基本素质方面的不足。教师完成其工作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教师的基本素质与教育专业生活的精密度有关,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可以从其是否能完成专业生活来透析。新课程改革追寻教育的本真意义,教育的教育性更加凸显,教师基本素质不足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开始暴露。本文将在教育变革的视野下审视教师专业素质,从教师的不适应入手探寻教师到底需要哪些基本的素质。
  一、变革的意识与品质
  1.学校变革的常态化要求教师应有变革的意识与品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在加大教育变革的力度,把教育变革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变革频繁发生,成为应对时代变化的“常规武器”。教育变革被视为教育界的一个“常规的”组成部分。①在当今中国,变革的深度推进、宏观教育系统的整体转型不断向中小学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变革已不单纯是学校的自我优化问题,而是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实现转型性“再生”的问题。②
  对于当今的教师而言,学校生活中频繁发生的变革是其所处的生态。不管教师是否愿意,学校的变革总以自己的方式在运转。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显然不能抗拒、逃避、观望、应付,而应以主体意识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变革,意识到学校变革是“属己”的事业,教师是学校变革的实践主体和责任人。③只有教师具有变革的意识,自觉自愿地投身变革、介入变革,才能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创生者、引领者。
  2.教师的自主变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动力支持。教师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教师是一个实践工作者。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学术性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性。教师面对的永远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即时性和情境性。这使教师很难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教育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面对不确定的教育情境,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合理选择和使用教育策略与教育手段,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和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无时无刻不需要调整、修订,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④教师在取得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成功、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很容易出现停滞性的“高原反应”,出现职业倦怠感。这就需要教师始终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工作。只有教师保持变革的意识,具有变革的品质,才能突破“高原反应”,减少倦怠感,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活力。
  3.自我反思是教师变革的途径,批判精神是教师变革品质的核心。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改进实践。从路径上看,教师专业发展是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并再度实践而实现的。⑤教师的自我反思要求教师把自身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结果等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实现对旧况的批判和超越,在变革中提高了教育效果和自身素养。
  教师作为一个变革者,要紧跟现代教育的步伐,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在不断质疑、追问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与批判审视,作出理性的选择。在今天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理念风起云涌,在众多的理论面前,教师不是匍匐在脚下唯唯诺诺的侍者,而是带着批判的、审视的目光理论的法官。对于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系统考察自己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需求,创造适合学生、符合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式。有了科学的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教师的变革会有章可循,并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成长。
  二、交往的意愿与能力
  1.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专业成效有赖于教师的交往意愿与能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自我反思的变革过程。教师的变革往往要冲破其固有的想法,改变驾轻就熟的做法,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为其带来不确定性和不安定感。由于对未知的可控性降低和对超越自我舒适地带的犹豫,变革中的教师总会紧张和忧虑。⑥教师在变革中遭遇的困境很难靠自身加以消解,在变革道路上孤独行进的教师经常会半途而废,失去变革的勇气。这种困境的克服需要教师之间加强交往,一个平等交流的开放性学校组织会给教师以的支持和智慧的源泉。教师通过交往与群体互动,所进行的变革会获得同事与学校的认同,从而消除顾虑,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阔步前进。经由教师间互息,共享资源,相互借鉴,灵感迸发,不断追寻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这两方面都需要依托教师的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反思始终与交往相伴,从问题的发现与确认到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与专家、同伴的思维碰撞、实践对话。“人们获得概念与一般理性并不是单独做到的,而只是靠你我相互做到的。人是由两个人生的——肉体的人是这样生的,精神的人也是这样生的。人与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与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⑦教师思想与行为的变革也都是交往的产物。教师专业活动的成效与教师的交往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就需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这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一方的力量,更需要家长、社会、学校多方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区各有关机构等多种关系,有效地聚合资源,其工作将会得心应手,教育成效也会增强。
  2.培养“整体的人”需要教师通过交往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⑧“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的完整性强调人是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仅要掌握凝结在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要根据自己的体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向自己的智慧挑战。在发展智慧的同时,注重情感人格等协调发展。这一目标要求课程由“传递中心”转变为“对话中心”,教师由“灌输者”转变为“交往者”。因为只有在师生互动交往中,学生才能赋予知识个性化的理解,个人的智慧才能得以发展。人的情感人格方面的发展是通过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融、人格的相互影响而达成的,教学的互动更显必要。在一个互动融洽的课堂中,学生的生命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智力与人格情感才能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