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名师教学方法析要

文学乐 人气:2.95W
当代语文名师教学方法析要
[摘要] 语文教学方法探索永无止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求新。审视当代语文名师的教学方法,求其根本,论其短长。这些方法主要包括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学方法、于漪的情感派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法、宁鸿彬的思维派教学法、魏书生的管理派教学法、洪镇涛的语感派教学法、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和程汉杰的快速阅读教学法。在如火如荼的学习热潮中冷静沉思,在难以尽述的教法中寻求规律。
[关键词] 语文名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得方法。”[1]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等策略的总和。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法能够使语文教师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习语文的动机和兴趣,能够提升教材及其他语文教育资源的利用价值。
        在当代语文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中,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改革开放以后,长期的探索造就了一批名师,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语文教育领域影响深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坛探索教学艺术的热情有增无减。我们需要冷静沉思:教学之法,探其根本;一招一式,尽求其妙。
  一、李吉林的情境派教学方法
  李吉林等创立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李吉林老师将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概括为:“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3]
        这一法则依据人的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统一的观点,强调个性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智力活动,而且要通过情感的陶冶,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情境教学法的基本步骤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创设情境即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再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手段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习的情绪。参与各类活动指学生通过参与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操作等活动,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各项智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总结转化就是教师启发、总结,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指导行为的准则。
  情境教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于漪的情感派教学法
        情感派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变化美……常将讲、思、答、议、评有机结合,常取启发式、导学式、自学式等有效模式之长二自成风格,独为一体。这也是一种‘没有模式的模式’。”[4]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代表是于漪、欧阳代娜,于漪老师的著作《语文教苑耕耘录》于1984年出版,标志着“情感派”的诞生。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直面于“人”,植根于“爱”,发轫于“美”,着力于“导”,作用于“心”。情感派课堂教学体现出的特点:一是立体化多功能效应,多项新的师生关系,灵活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常采用“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语文课积极追求文化精神,“运用古诗词营造文化氛围”,“引用文论、诗评强化文化底气”,“用历史、哲学、音乐、美术、戏剧表演等相关知识来拓展文化领域”。教学语言“追求生动亲切”,“追求词采丰美”,“追求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追求纯净严谨、富有逻辑性”。[5]
  情感派主张把引导学生“思”放在重要位置。于漪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释—再生疑—再质疑—再解释”。于漪老师的以上主张,比较符合学生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规律。
        情感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敏感地注意到“情感”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情感派第一次从理论上突破程式化的束缚,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先教什么知识、后搞哪些活动未作具体的表述,从而给教师留下了发挥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在我国语文教改的历史上将永留光辉的一页。但是,中学教育毕竟是基础教育,“情感派”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关注不够,这是一个突出的弱点。此外,过分强调“语言因素”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对语文教学中很多因素的教育意义关注不够。
        三、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法
        “导读派”是针对语文教学长期沿袭的“讲读”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构成“师生互动”。[6]导读派教学法的创立者是钱梦龙,其代表人物还有蔡澄清。1985年,钱老师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出版,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三主四式”。[7]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提出了教师由“讲”变为“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的主张。“自读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操作流程为“初读感知——辨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教读”不是着重于“教课文”,而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的基本原则是“能级相应”;教读的基本方法是“指点一下”;教读的策略是铺设台阶:“设标——达成——引发成就感——再设标——再达成——再引发成就感”。“复读”不是简单的“复习”,而是一种综合阅读评价训练,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复读,或把相关的课文组成一个“组合单元”进行对比复读。导读法追求“教学的人性化”,“教学的民主化”,“教学的科学化”,“教学的艺术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