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文学乐 人气:1.22W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
摘要:伴随信息化的和全球化的竞争,作为重要治理手段的绩效评价,在新的环境和技术环境下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绩效评价已不能满足企业参与竞争的需求,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全面绩效评价的产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企业绩效 评价
一、企业绩效评价历程
绩效评价是企业治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治理手段,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企业,其绩效评价的、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和手段是不同的。企业绩效评价随着外部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内部的组织环境和治理模式而发展变化。从西方看,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总体而言,西方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革命后至20世纪初的统计性绩效评价;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财务性绩效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略性绩效评价。我国的企业绩效评价起步较晚,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的以实物产量为主的绩效评价; 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绩效评价;90年代以来的综合性绩效评价。纵观中外绩效评价发展史,可以回结为三个过程:19世纪传统的本钱和本钱控制;20世纪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20世纪末以来的财务与非财务相融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绩效评价时期,绩效评价也不同。在传统的单纯评价财务业绩时期,业绩评价是以股东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适应的是一套财务指标体系,有效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EVA法(即经济附加值法);在多元化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是以顾客价值为评价标准的,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套综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卡普兰提出的平衡记分卡满足了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要求;在日趋发展的战略业绩评价时期,业绩评价标准是以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为取向,与之配套的是一种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战略业绩评价方法——绩效棱柱法,它是由英国克兰菲尔德学院的安迪尼利和克里斯亚当斯等提出的。
二、企业信息化与绩效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治理的变革,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和手段。典型的信息系统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给链治理)、CRM(客户关系治理)等。ERP解决的是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它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供给链治理;SCM解决企业之间的协调和企业外部资源整合,目的是实现整个供给链治理;CRM关注客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关注客户价值的增加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目的是保持企业的市场竞争上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绩效评价创造了信息技术条件。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为战略业绩评价提供技术条件,更好地往评价企业的综合绩效。信息化与企业绩效评价的结合可以促进企业的绩效治理和绩效改进,为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上风提供了条件。
把信息化与企业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正是本人的写作目的,基于此本人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来建立一套标准业绩指标体系,即建立一个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将企业的实际业绩与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中的相对应部分进行比较,进而找出差异及原因,并进行及改进。标准业绩指标需要根据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变动,如技术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建设——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组织环境、员工技能等,标准业绩指标也可以采用基准指标,比如同行业指标,企业指标。标准指标可以在一定幅度内变动,这个幅度范围是在有关技术专家的评估下确定的,是在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比较地猜测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绩效评价是通过对适当数据的采集、整理、分类、分析、解释和传播,来对以往行为的结果进行量化,并据此做出相应决策,采取相应行动的过程;同时在战略治理环境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企业战略业绩的评价。在企业比较完善的信息化条件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的建立相对比较轻易。由于该数据库可以和企业的信息系统联系起来,直接从信息系统提取相应的数据和某些指标。比如,可以从SCM中获得有关供给商和销售商的数据和资料,从CRM中获得有关客户的数据和资料,从ERP中获得有关企业内部经营、企业员工、企业资源的运用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也就是说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可以和企业的信息系统建立链接,这也说明企业要想建立标准业绩指标数据库,所需要的条件条件是应当具备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