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文学乐 人气:2.62W
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现。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强调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新课程的目标也已由单纯的认知目标转向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给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现新课程的关键,那么,如何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呢?
  一、作为道德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定位,是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充分肯定。学生的品格、智力、非智力因素等都是教师开发的资源,必须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思维、智力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的成长、学习、工作、做人打下良好的智力、品格、精神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心理问题越来越趋向低龄化,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以担当起这方面的责任。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进行咨询和治疗,而是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满足其心理需要,予以情感支持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也依然是一定意义上家长的代理人,但当起一个政治者、法律者的角色,尤其对于年幼学生来讲。但是家长和教师的角色毕竟不一样,教师应像家长一样关爱和呵护学生的成长。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新课程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二、作为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
  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